无悔华夏6月13日渔樵问答答案及典故详情一览

日期: 频道:精彩问答

在《无悔华夏》这款游戏中,渔樵问答是一个颇受玩家喜爱的答题活动,这个活动不仅考验玩家对历史知识的了解,还能通过答题获取一定的资源奖励,2022年6月13日的渔樵问答题目涉及到一个古老而富有深意的典故,那就是“刑天舞干戚,猛志固常在”,这一典故源自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,充满了浓厚的文化色彩和深刻的哲理。

无悔华夏渔樵问答6.13答案典故一览

刑天的传说

刑天,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一个重要角色,他首次出现在《山海经》中,据《山海经·海外西经》记载,刑天原是炎帝的手下,是一位身材魁梧、力大无穷的无头巨人,在炎帝与黄帝的阪泉之战中,炎帝战败,刑天便跟随炎帝定居在南方,后来,蚩尤起兵复仇,刑天曾想去参加这场战争,但被炎帝阻止,当蚩尤被黄帝铲平后,刑天一怒之下,手持利斧,杀到天庭中央的南天门外,指名要与黄帝单挑独斗。

这场战斗异常激烈,刑天虽然勇猛无比,但最终还是不敌黄帝,被黄帝斩去了头颅,刑天并没有因此死去,他重新站了起来,把胸前的两个乳头当作眼睛,把肚脐当作嘴巴,继续挥舞着手中的武器,左手握的是盾牌,右手拿的则是一把大斧,这就是“刑天舞干戚”的由来。

干戚的含义

在“刑天舞干戚”这一典故中,“干”指的是盾牌,而“戚”则指的是大斧,在古代汉语中,“戚”有斧钺之意,是一种重要的兵器,刑天手持盾牌和大斧,即便失去了头颅,也依然坚定地挥舞着武器,与看不见的敌人厮杀,永远地战斗下去,这种不屈不挠、勇往直前的精神,正是“猛志固常在”的最好诠释。

陶渊明的赞颂

这一典故被后世文人墨客广泛引用和赞颂,陶渊明的《读山海经》就提到了这一典故:“精卫衔微木,将以填沧海,刑天舞干戚,猛志固常在,同物既无虑,化去不复悔,徒设在昔心,良辰讵可待!”在这首诗中,陶渊明用精卫填海和刑天舞干戚两个典故,来赞颂那些不畏艰难、坚持不懈、勇往直前的精神,精卫填海象征着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,而刑天舞干戚则象征着永不言败的刚毅精神。

典故的深层含义

“刑天舞干戚”这一典故不仅具有浓厚的神话色彩,还蕴含着深刻的哲理,它告诉我们,即使面临再大的困难和挑战,只要我们有坚定的信念和勇往直前的精神,就一定能够战胜一切,刑天虽然失去了头颅,但他的精神却永远存在,他的刚毅和勇猛将永远激励着后人。

这一典故也反映了古代人民对于英雄主义的崇尚和追求,在古代社会,英雄主义是一种重要的价值观,它鼓励人们勇敢地面对困难和挑战,为国家和民族的利益而奋斗,刑天作为一位无头英雄,他的形象和精神成为了古代人民心中的楷模和榜样。

典故在现代的启示

在现代社会,“刑天舞干戚”这一典故依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,它告诉我们,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,我们不能轻易放弃,而是要坚定信念、勇往直前,无论是在学习、工作还是生活中,我们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挑战,只有保持坚定的信念和勇往直前的精神,我们才能够战胜这些困难和挑战,实现自己的目标和梦想。

这一典故也提醒我们,要珍惜自己的精神和意志力量,在现代社会,物质享受和物质追求往往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,精神和意志力量同样重要,只有拥有坚定的信念和勇往直前的精神,我们才能够在物质世界中保持清醒和独立,不被外界的诱惑和干扰所左右。

相关问题及解答

问题一:刑天在《山海经》中是怎样的形象?

解答:刑天是《山海经》中提到的一位无头巨人,原是炎帝的手下,他身材魁梧、力大无穷,手持盾牌和大斧,即使失去了头颅也依然坚定地挥舞着武器与看不见的敌人厮杀。

问题二:“干戚”分别指的是什么?

解答:“干”指的是盾牌,“戚”则指的是大斧,在古代汉语中,“戚”有斧钺之意,是一种重要的兵器。

问题三:“刑天舞干戚”这一典故在现代社会有何启示?

解答:在现代社会,“刑天舞干戚”这一典故告诉我们,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,我们不能轻易放弃而是要坚定信念、勇往直前,它也提醒我们要珍惜自己的精神和意志力量,在物质世界中保持清醒和独立。

相关资讯